【中国企业家网】香港政府出台的奶粉限购令着实在内地引发了一场奶粉风波,也让
消费者对奶粉安全的焦虑情绪进一步发酵。事实上,香港出台奶粉限购令并不意外。此前,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德国、荷兰等国家的卖场都推出过奶粉禁令。
香港立法院3月1日出台“奶粉禁令”,任何人除非有出口许可证,否则每24小时不可带多于1.8公斤(也就是两罐婴儿奶粉)出境,违例者最高会被罚款50万元并监禁2年。这一法令生效以来,已有多人被捕。
香港政府保护本地居民利益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惩治力度如此之重,着实令外界惊愕。不过,对于“奶粉禁令”秉持的精神,大陆人应该并不陌生。当棘手的公共问题发生时,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层面,管理办法则趋于简单粗暴,只求快刀斩乱麻,不问情由“一刀切”——这不就是限车令、限房令出台的管理模式吗?
大部分对于奶粉禁令的批评,火力正集中在其对香港精神的损害。香港零售管理协会就提出,此次规限奶粉出口的措施,是否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15条,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障货物、无形财产和资本的流动自由”相抵触。港九药房总商会有限公司则在递呈港府的意见书中称:“限制奶粉出口的建议实在过于激进,须知香港经多年来的努力才赢得自由贸易地区的前列位置,实不应匆匆推出限制措施,破坏自由贸易的精神!”有评论指出,香港是中国自由经济的橱窗、法治、有限政府的范例,而奶粉禁令,扩大了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侵犯了公民权利,在迎合民粹的过程中消融了法治,是对香港自由之精神的极大损害。
出台奶粉禁令,香港政府失分,然而抽向大陆相关部门的耳光更加响亮。自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大陆居民对内地乳业信心逐渐丧失殆尽,而相关部门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人们重建信心,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人们的信心坍塌。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时,政府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意见,结果95%的意见未被采纳,标准竟然是由几家大的奶企起草的。修改后的标准中,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2.8克,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总数标准却由原来的50万上升到了200万,比美国、欧盟10万的标准高出20倍。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承认:“造成老百姓对一些食品(奶粉)安全缺乏信心的原因,从广大畜牧工作者、乳业企业到政府部门,都有责任。”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前提是政府真正承担起责任,建立和国际接轨的行业标准,严厉惩处企业的不法行为,只有这样,内地居民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才会重新树立。
(原题:《奶粉禁令:政府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