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院士总结提出了农业发展的三阶段:
√高产农业是为了“吃饱肚子”,是让每个人不挨饿,是很长时间以来农业的重要任务,甚至在未来仍是中国农业人的重要工作之一;
√绿色农业是“吃得安全”,属于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重心是保持良好生态基础,尽量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的东西,有机农业是这一阶段的最高级。
√功能农业则是为了“吃得健康”,属于第三个阶段。通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让它成为维护、提升人体健康的重要载体。
什么是功能农业
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
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出的农产品能够定量满足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营养需求,比如,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所需要的钙、铁、锌、硒等,进而达到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抵御癌症、延缓衰老的目标。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的概念在世界各国有所不同,但一般认为它应具有三个基本属性,
1、食物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有营养还要保证安全;
2、修饰属性,也就是具备色、香、味,能使人产生食欲;
3、功能属性,也就是对机体的生理机能有一定的良好调节作用。
功能属性是一般食品所不具备的特性,而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正是这三个属性的完美体现和科学结合。
功能农业的使命
功能农业的使命,就是让农产品进入功能时代。功能农业的核心要求是,农产品中某一种或几种健康有益成分基本定量,并可以标准化实现。目前,狭义上来看,功能农业实践应该着重于矿物质等较易实现标准化强化的类别;广义上,功能农业也可包括明确具备功能性的农产品生产。赵其国院士预测:到2020年,我国功能农产品将有80~100种,产值达1000亿元。
根据食用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功能性食用品,或称为日常保健用食用品。
它是根据各种不同的健康消费群(诸如婴儿、老年人和学生等)的生理特点与营养需求而设计的,旨在促进生长发育或维持活力与精力,强调其成分能充分显示身体防御功能和调节生理节律的工程化食用品。
第二类是特种功能性食品,或称为特定保健用食品。
它着眼于某些特殊消费群(如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心脏病患者、便秘患者和肥症者等)的特殊身体状况,强调食品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方面的调节功能,以解决所面临的“健康与医疗”问题。
从上述分类来看功能食品介于食品、药品之间。
功能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根据9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作专题报告时指出“目前,全球约有20亿人在遭受‘隐性饥饿’,我们国家‘隐性饥饿’的人口数量达到3个亿。”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数量上已基本能够满足人民需求,但是“质”的问题却没有解决:长期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和失衡,导致大量国人、尤其是偏远山区的贫困人群营养不良,并由此引发各种慢性疾病。
为了解决隐性饥饿,2004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在全球范围启动了“国际生物强化项目”,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中国生物营养强化项目。
项目启动至今,已培育出十多种营养强化作物品种/系,包括铁、锌、维生素A原、叶酸等多种微量营养素及玉米、甘薯、小麦、水稻等作物。
以富硒农业发展为例
富硒米、富硒葡萄、富硒瓜……越来越多的富硒产品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1公斤富硒大米卖到20元到39元,一枚富硒鸡蛋卖到2.5元到4.5元,50克富硒菊花在上海卖到150元到200元……
中国富硒农产品的市场规模大致在50亿元左右,目前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国已约有21个县生产富硒大米和杂粮,已有硒产品开发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生产硒产品的企业约有300多家;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5项及若干企业标准。
基于我国缺硒的现状,以及富硒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科学补硒增进身体健康的需要,我国富硒农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