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到2015年的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年均增长12%,形成10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加工企业。
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严格控制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和饲料供给安全。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现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和杂粮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发展;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技术发展上,重点营养健康型大米、小麦粉及制品的开发生产;传统主食品、杂粮(豆)及中餐菜肴的工业化生产。
产业布局方面重点布局原粮生产基地、同时兼顾主要销区和重要物流节点,布局大型骨干企业。
BOABC分析师、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马文峰认为
1、粮食加工行业健康发展对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国家给予较多的政策支持。特别是,企业集团、产业化发展给予较多的支持。
2、国家政策支持需要对所有达到一定标准企业给同样的支持,而不必更多偏向国有企业。从全球维护粮食安全的国际和历史经验来看,粮食安全过度依靠国有企业往往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国有企业是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代名词,权力寻租导致严重的腐败现象为粮食安全隐患。
3、支持企业集团化过程中要防止市场垄断,市场占有率超过反垄断法规定的市场占有率要求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通过资源全球配置和学习效应实现规模效益,推动企业全球竞争力不断提升,企业通过全球粮食资源有效配置确保国内粮食安全。
4、国内粮食加工业竞争激烈,企业为实现效益的提高必须强化企业工艺技术管理和企业的经营,降低成本;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细分市场产品,突出产品差异化,如各类针对各类食品专用面粉、营养强化产品、特色杂粮产。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实现相关多元化实现企业的范围经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5、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从不一定要针对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产品,可以从政府管制相对较弱的粮食制成品、杂粮及其制品,减少各国政策对经营的冲击。
6、国产大豆的产业化过程从要突出粮食特性和非转基因特性,重点突出同国际大豆的差异化,而非油料特性。作为油料特性的进口大豆,国内加工量较大国内企业集团必须积极的走出去,到主产区建立办事处同当地区企业或者跨国粮商建立合资的收储和流通企业,如果东道国政策许可,管理经验有效提升后,可以建立独资企业,实现企业集团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全球管理和全球布局,大豆的国际依存度高低就不在重要。同时也可以在国内适当发展高油大豆的种植满足国内中小油料加工企业的消费需求。
摘自《
中国粮食市场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