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农业产业与资本市场月报》
2012年1月,作为一支重要的国资力量,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正式进军国内食用油终端销售市场。中储粮油脂公司总经理刘建民透露,希望未来5年产能达到100万吨,销售额100亿元,达到10%左右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份额将使其能在终端市场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分析人士认为,外资目前控制国内小包装食用油零售80%以上的市场份额。作为国家粮油宏观调控的载体,中储粮公开涉足食用油终端市场,将有利于稳定食用油价格,或成为我国粮油安全战略的重要方式。
中储粮进军终端强化调控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97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了64家,并已控制了我国75%以上的油脂市场原料、加工及食用油供应。我国每年消费的2000多万吨食用油中,对外依存度已达到70%以上。近几年,我国食用油市场价格几次大的波动,与跨国粮油公司对市场的操纵不无关系。国家食用油战略安全已成为不容回避的议题。
刘建民表示:“加入世贸后,外资企业大举进军中国油脂加工领域,中国的许多小企业被并购、淘汰。2010年,国产大豆为1500万吨,进口大豆5250万吨。外资企业从进口到加工几乎实现了一条龙,可以说垄断了中国的油脂市场。”
业内人士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资企业在WTO规则内参与国内粮油市场竞争,谋求利润无可厚非。但中国对粮油需求巨大,跨国公司长期掌控这一市场,必定会加大中国粮油市场波动,严重影响到国家粮油安全。对外资力量企图通过影响世界粮油价格和粮油生产结构,达到长期掌控中国市场话语权的目的和行为,必须要有应对措施。
从维护国家粮油食品安全,维护市场稳定的角度,促使一批有实力的国资粮油加工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的方式与外资力量进行抗衡,或许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
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分析说:“这两年食用油价格上涨,包括粮油价格上涨,都是终端小包装涨价引起的,但是现在国家在成品粮油,也就是小包装方面,没有很好的调控载体。所以中储粮进入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市场调控能力会强一些。”他认为,中储粮油脂公司推出小包装食用油,标志着国家调控食用油终端市场的链条进一步完善。
油脂涨价潮成诱因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从2011年5月份开始,中储粮就开始在全国各地扩张油脂加工业务。2011年10月26日,中储粮油脂公司与京粮集团就天津临港油脂项目达成协议,由中储粮油脂公司和京粮集团共同出资15亿元,建设年处理大豆150万吨、精炼毛油45万吨的大型油脂加工厂和规模为35万吨的储备库。刘建民表示,公司筹划进入小包装食用油领域已经很久,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油脂涨价潮是中储粮选择直接参与市场的诱因之一。
2010年12月和2011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两次约谈益海嘉里等大油商,要求企业暂缓涨价以缓解CPI高企的压力,但主要食用油品牌还是在2011年9月前后涨价。中储粮方面认为,如果以终端产品的形式控制市场价格,效果将会好很多。刘建民表示:“我们可以供应较低价格的食用油,以体现价格宏观调控的职能。”
业内人士指出,一直以来,中储粮负责中国储备油脂油料的经营管理工作,承担着落实国家油脂油料宏观调控的任务。中储粮油脂公司此次通过在终端食用油市场的品牌、产品及渠道运作,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安全、优质、实惠的产品达到稳定价格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国家对粮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化手段,降低了通过行政命令进行干预的副作用。
叫板外资品牌底气何在
中储粮将市场目标定位为“5年后能与益海嘉里抗衡”。但在许多人看来,中储粮选择此时进入小包装食用油市场似乎为时已晚,因为这时距中国食用油品牌老大――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进入国内市场已经有20年以上的时间。卓创资讯行业分析师张兰兰表示,由于多年的积累,几乎在中国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金龙鱼”的身影。
除了外资背景的“金龙鱼”,同为央企的中粮集团也已在中国食用油市场耕耘了近20年的时间,市场份额仅次于“金龙鱼”。在小品种食用油市场,鲁花占据花生油市场老大的位置,西王食品和中国玉米油在玉米油市场风头强劲,令金龙鱼都感受到了压力;而在地方区域市场,湖北奥星、重庆红蜻蜓等都有着较高的市场份额。
分析人士认为,中储粮要想挑战“金龙鱼”这样强大的对手,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和实力来实现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而金龙鱼是经过了20余年的积累才有了如今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品牌知名度的。
中储粮为何敢叫板“金龙鱼”?刘建民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可以说,中储粮油脂公司是油脂企业‘家底’最殷实的公司。作为负责国家储备油脂油料经营管理的专业化公司,中储粮油脂公司在全国主要油脂油料产销区直接拥有大量仓储设施,并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委托和租赁等方式利用其他企业的仓储设施储存油脂油料。”
而市场人士则认为,未来国家为平抑食用油价格而向主要食用油加工企业低价提供油脂油料的可能性不大,平抑市场价格这一功能将会主要由中储粮来承担。与此同时,中储粮油脂公司在国内主要油脂油料加工区域拥有数个油脂加工企业,并正在大规模投资建设产业基地。2011年12月,中储粮油脂公司镇江生产基地年灌装20万吨高品质食用油的生产线建成投产,未来两年内,天津、广东、河南等生产基地也将陆续建成投产。届时,将形成年灌装70万吨的生产规模。
“中储粮油脂公司新建成的工艺设备使其出油率更高、成本更低,每吨成本能降低7%~8%。”刘建民说。据他透露,其目前产品的定价比金龙鱼、福临门等品牌的定价略低,产品结构也将以大众消费产品为主。
“中储粮公司不是一家以营利为唯一目标的企业,我们首先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为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所以我们的终端产品在定价上要优于同类产品。”刘建民说。
据他介绍,中储粮油脂公司除在原料掌控和生产加工能力方面具备雄厚的实力之外,通过3年多的市场化运作,现总资产规模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进军食用油终端市场提供了保障。此外,中储粮油脂公司还拥有包括码头、铁路专用线在内的大量现代化物流设施,并在长江流域等主要物流节点拥有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只要形成10%以上的份额,其他品牌就不能随意涨价,就会对终端市场形成影响。”刘建民最后指出。
“责任”是品牌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关键
很少有人知道,中国人家庭消费的食用油当中,仅外资品牌“金龙鱼”一家就占据了40%以上的份额。仅从市场的角度看,这一数字也是令人不安的,更重要的是,食用油安全已成为事关国家战略的新课题。因此,增加市场竞争主体,促进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势在必行。但作为食用油市场的新进入者,如何将央企“实力”转化为品牌力、产品力和销售力,是摆在中储粮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毫无疑问,中储粮现在进入的是一个集中度非常高,甚至是带有垄断性质的市场。经过多年的经营,外资品牌在品牌的认知度、占有率和影响力方面,都对新进入者构成了巨大的市场壁垒。想要成功突破壁垒,并逐渐发展壮大,除需要强大的实力支撑外,还需要完整的品牌建设策略,并加以持之以恒地悉心经营。在国家粮油战略安全、民生保障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挑战面前,“责任”或许是品牌赢得消费者信赖最核心的关键词。
此外,面对外资品牌对食用油产品配方一直模糊不清的表态,社会公众对国资品牌在食用油规范和标准方面有着更多的期望。中储粮在提升中国食用油标准和规范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总之,中储粮要想更好地担当国家油脂“调控手”,就必须不断地通过完善品牌和推出实惠而优质的产品,来增强国资品牌的行业话语权。同样,作为一家也有着保值增值任务的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没有品牌力真的不行。
摘自《农业产业与资本市场月报》